近幾年,"飛地經濟"成為各地強化招商引資的重要形式之一。隨著"飛地經濟"的日漸成熟,"反向飛地”誕生,開始由經濟欠發達地區主動飛入較發達地區,將招商的觸角直接延伸到飛出地,對地方經濟、招商引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。 長三角地區一些自身條件弱的地區,在自身難以快速趕超的情況下,通過建立飛地快速獲取發達地區的人才、區位、資金優勢,實現跨越式發展。浙江衢州通過在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深圳設立“反向飛地”,尋找并引進創新資源和要素,實現“逆向孵化“和“逆向創新”。 如2013年底,衢州綠色產業集聚區在上海張江租賃物業,設立了“衢州生物醫藥孵化基地”,成為衢州生物醫藥企業在上海的“孵化飛地”,大有”離岸創新”的色彩。2016年4月,投資3.2億元建設的6.7萬平方米的衢州海創園在杭州未來科技城旁邊拔地而起。2018年5月,4000平米的浙江衢州綠海飛地(深圳)產業園正式落戶深圳前海桂灣金融先導區,這是在深圳行政區域內的第一個“反向飛地”。 這些在一線城市的“反向飛地”,集中在新能源新材料、電子化學、集成電路和生物醫藥等領域,如臍帶一般源源不斷地向衢州"輸養”---在一線城市是孵化器,到了衢州就變成研發中心和產業化基地,借勢借地借人才,逐漸形成一條完整的“孵化-加速-研發-中試-產業化"科技創新鏈條。 如今在產業地產上,有一種“反向飛地“園區招商創新路徑,在上海虹橋商業地產市場上,有一棟總部樓宇,可租賃面積近23000平方米。這種總部樓在虹橋商務區鱗次櫛比,本不稀奇,但它的特殊之處在于,這棟大廈是上海市奉賢區南橋鎮沈陸、曙光、張翁廟、華嚴、廟涇等五個村集體經濟組織,通過鎮級集體資產經營平臺共同購買后更名而來的,當時是2016年初,投資額1.3億元。購置樓宇有雙重目的,一方面虹橋商務區的樓宇升值顯而見,能夠實現村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;更重要的另一方面是,樓宇要大力吸引跨國公司、國內大型企業、上市公司總部,特別是長三角區域領軍企、總部,并伺機將它們的高科技研發、生產加工基地部分引入奉賢區南橋鎮。 簡單說,這就是南橋鎮在虹橋設立的“招商辦",形成一種招商引資的“反向飛地、兩標雙流“模式。但那些大型企業又為什么心甘情愿把自己拆分成兩部分呢?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是虹橋和南橋的地價差。虹橋寸土寸金,放總部辦公比較合適,又有品牌和資源的高地效應;南橋有土地和優惠政策,把研發生產遷移過去能夠降低成本。同時,還創新出臺了“以稅抵租”的政策,即企業可以免費入駐虹橋的總部樓,無償享受總部樓宇的辦公配套服務和品牌效應,但要注冊在南橋鎮,稅收都要交在奉賢,以這個稅收來抵銷虹橋的租金。 部分“飛地"發展到一定階段后,“瓶頸問題"逐步出現。傳統"飛地"模式中,由于飛入地相對偏遠,基礎配套設施底子較薄。雖然園區內建設力度大,但對外交通不便的狀況仍然存在,跟不上園區發展速度,企業物流成本居高不下,招才留才也面臨較大壓力。 在”反向飛地”模式中,因飛入地耕地資源相對稀缺,開發用地日趨緊張,想入駐的企業排起長隊,難以進場。同時,部分“飛地"雖然在建設之初就已約定雙方的投入和利益分配比例,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仍有“摩擦”,都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,在利益分配中引發博弈,陷入“前幾年熱情高漲,后幾年水不活魚不跳”的尷尬處境。 因此,需要拓展思路,突破發展瓶頸,讓“飛地"經濟更高質量發展。首先,增強市場意識,圍繞互利共贏做文章,不斷創新“飛地“經濟模式,用活“反向飛地“新模式,將傳統“飛地"模式和“反向飛地“模式相結合,是一條行之有效的途徑。,如浙江慈溪市在承接大城市產業轉移的同時,市政府又在北京、深圳、杭州等地整體租用寫字樓等場所,提供給本地企業使用,設立研發中心,并異地布局眾創空間,孵化企業和項目,使之成為產業升級的另一個戰場。其次,攜手企業開拓資源,“反向地”既可以政府主導,也可以企業主導。以湖北省會武漢城市發展為例,武漢的制造業通過傳統“飛地“模式向四周擴散,周邊城市借助“反向飛地“模式利用武漢的高科技優勢,雙向結合,相互借力,有利于構建多層次產業結構,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。 綠天使集團是中國領先的專注于服務戰略新興領域,為快速成長的科技企業提供專業化產業升級服務的機構。以孵化基地為支點,調動、整合各方資源,為創業者打造一個環境優良的創業生態圈。綠天使集團目前已運營18個創業園區和22個產業園區,成立3支產業專項投資基金,孵化企業3000余家,已投資企業近70余家。通過在相關領域不斷深耕,綠天使集團逐步形成以孵化+投資+加速+輔導上市的特色運營模式,打造鏈條式、專業化、行業集聚的產業示范園區。促進產業新模式、新業態、新技術的升級,推動戰略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,提升相關行業的產業化、科技化、國際化,助力行業整合,促進產業升級,形成生態共享的產業集群。